河北天津超大滲坑污染、京津冀“小散亂”企業非法排污、河南鎘麥事件……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嚴重、事故頻發,資源約束明顯,生態系統退化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對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狀況開展綜合評價,可以更清晰地認識不同區域國土空間的特點和屬性,開發現狀、潛力和超載狀況,明確區域資源環境超載問題的根源與癥結,從而實施差異化的管控與管理措施等。
《意見》的亮點之一是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為超載、臨界超載、不超載三個等級,并根據資源環境耗損加劇與趨緩程度,進一步將超載等級分為紅色和橙色兩個預警等級、臨界超載等級分為黃色和藍色兩個預警等級、不超載等級確定為綠色無警等級,即預警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藍色、綠色。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說,對不同顏色的預警區以及預警等級相互轉變實施“綜合管理”。對紅色預警區,實施的管控措施最嚴格,包括最嚴格的區域限批,對嚴重破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企業、管理不力的政府部門負責人、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等責任主體都要受到嚴厲處罰;對綠色無警區,實施鼓勵性措施,包括研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發展權補償制度,提高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權重等。對于預警等級之間相互轉變的地區,超載等級惡化的,參照紅色預警區的綜合配套措施進行管控;超載等級改善的,將實施不同程度的獎勵性措施。
環境、資源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瓶頸。但要科學合理地評估資源環境的價值和承載能力,獲得相關核算參數非常關鍵。北京中林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生態與環境價值評估中心項目經理吳棟棟博士說,比如在森林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評估過程中,一個主要的難題就是“生態資源環境數據難以獲得”。“目前,國內很多地區還沒有開展生態監測,或生態監測系統不完善,難以提供相關的生態參數;在部分地區,由于種種原因,拒絕提供相關數據;由于生態評估問題比較復雜,從不同部門得到的數據差異較大。”
對此《意見》提出了完成重點工作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要求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于2018年年底前建立監測預警數據庫和信息技術平臺,于2020年年底前組織完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查,并發布綜合評價結論等。
根據《意見》,數據平臺的建設在快速推進中。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表示,目前,各有關部門正圍繞單項評價要素的監測預警搭建信息平臺,將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和動態更新;整合集成各部門的監測數據,搭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智能分析與動態可視化平臺。
為了讓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發揮應有的作用,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說,根據《意見》要求,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納入我國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構建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決策程序;還要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評價結論納入領導干部績效考核體系,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變化狀況納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范圍等。
《意見》對政府、社會都提出了明確的監督要求。要求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要通過書面通知、約談或公告等形式,對超載地區、臨界超載地區進行預警提醒,督促相關地區轉變發展方式,降低資源環境壓力。開展超載地區限制性措施落實情況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對于限制性措施落實不力、資源環境持續惡化地區的政府和企業等,建立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法依規嚴肅追責。
此外,《意見》還要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評價、超載地區資源環境治理等接受社會監督,發揮媒體、公益組織和志愿者作用,鼓勵公眾舉報資源環境破壞行為。加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的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力度,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